高台园林设计(台园林建筑)

2024-09-07

古典园林各个发展时期特点分析

1、成熟时期 相当于两宋、清初。宋徽宗造的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

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 彩绘 长廊。

3、特点是两种类型都以实用性为主,为规则式园林,以中轴对称或规则式建筑布局为特色,以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的堆砌雕刻、花木的整形与排行作队为主要风格;文艺复兴时期(约公元1400年到公元1850年):该阶段代表是意大利台地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和英国风景式园林。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属于园林史上的发展、转折期。这一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动乱时期,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些变化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式来谈玄论道。

6、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这个时期涌现的名园有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 。

园林景观设计的九种方法

a. 隔景:将园林绿地分隔为不同空间,收纳入好的景致,遮挡乱差的地方。b. 障景:采取实体遮挡,改变游人视线方向,增加风景层次。 引导与示意:a. 引导:通过多种手法和材质,如水体、铺地等,组织景观的更替变化。b. 示意:采用明示或暗示的手法,如文字说明、地面铺装等,指引方向和去处。

比较与权衡必须有依据(设计要求与设计原则)。 (2)比较与权衡是技术的思想方法的重要内容,比较是为了权衡,没有比较就没有权衡. 绘图 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透景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种处理手法叫透景。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上表现出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在安排透景时,常常与轴线或放射型直线道路和河流统一考虑,这样做可以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砍伐大量树木。

带植,林带组合原则与树群一样,以带状形式栽种数量很多的各种乔木、灌木。多应用于街道、公路的两旁。如用作园林景观的背景或隔离措施,一般宜密植,形成树屏。群植,一两种乔木为主体,与数种乔木和灌木搭配,组成较大面积的树木群体。树木的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为主,具有“成林”。

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藏景 中式园林有一种比较含蓄的造景手法,那就是藏景。当园林的基础景观具备以后,为了使景观更加巧妙,往往在景观中再进行造景,并且将小景隐藏在大景中,当游园者不经意间发现这处景观的时候,瞬间就会收获惊喜。藏景一般通过植物和建筑物来作掩护。

颐和园的详细资料

北京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其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烧毁,后在光绪年间重建,并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更名为颐和园,曾是慈禧太后的颐养之所。

颐和园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是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

中国古代建筑以什么为建筑材料?

1、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材料是以木为主。木结构的分类:梁柱结构:以梁,柱为主要承重构件,墙体更多扮演者填充,围挡的作用。

2、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3、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