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资源 西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主城区延续了唐长安城棋盘式格局,受古城建筑布局,特别是明城墙的限制,不能修建快速路及高架路,地面道路资源十分紧张,道路供需矛盾尖锐。
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震灾害防治、风灾防治等问题。分析土木工程中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设计。研究土木工程中的灾害救援和应急处置技术。智能土木工程 研究智能土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包括BIM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分析智能土木工程在结构健康监测、智能控制等方面的应用。
德国大型会展中心的选址模式及场馆规划,在《城市规划》第188期,2003年9月,对德国大型会展设施的规划策略进行了研究。 德国大型会展中心建筑设计专题考察,收录于《建筑师》第109期,2004年6月,深入探讨了建筑设计的实际应用。
关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城区中轴线景观更新的研究也收录于相关期刊。在著作方面,谭瑛的主要作品包括《中国住区环境发展研究》和《城市规划快题设计与表现》,均为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分别在2009年和2020年发行。这些著作展示了她在城市规划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
政府部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通常需要政府的参与和监管,因此,毕业生可以在政府相关部门找到工作,如城市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等。在这些部门中,他们可以参与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包括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策略、管理地下工程项目等。
最后,《经济学视角下的地下空间权的探讨》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对地下空间权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城市规划和地下空间利用提供了经济视角下的法律思考。裴亚洲教授的这七篇论文,不仅展示了其在法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也体现了其对法学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对法学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1、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2、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
1、形态的概念,源于西方古典哲学的框架和经验主义哲学,其核心思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分析,认为复杂的整体由简单元素构成,通过局部解析可达到客观结论;二是强调事物的演变过程,历史方法揭示了研究对象的完整序列关系。
2、《城市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精选自第16届国际城市形态论坛的优秀论文和研究成果。这本书集结了各国专家的深度思考与实践经验,涵盖了城市设计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为理解城市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资料。
3、杨立国教授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论文“铁路枢纽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得到了高度认可,荣获了2011年12月7日衡阳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衡阳市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城市形态变化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发展机制。
4、有关宋代乡村集市发展的一般情况,学术界大多是在探讨市镇和区域经济时附带涉及。①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南宋时期乡村集市的市场形态、活动特点及其与农村经济的关系等问题作一番专门考察和分析。 集市类型与形态的变化 宋代乡村集市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摘要】依法进行拆迁,建设和谐城市是政府部门开展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研究依法拆迁的意义,探讨各种拆迁矛盾的成因,找出解决各方面利益纠纷的办法,从完善法律法规、争取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论文一:《城市给排水规划》摘要:城市给排水设计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供水、排水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
研究生论文致谢 篇1 转眼间,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画上句号。回顾这段时光,我感慨万千,既存的欢乐与忧愁交织成我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篇章。在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激动难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田宝会老师。
给排水论文篇一:《城市给排水规划》 【摘要】看一个城市是否发达,不光要看GDP、高楼大厦,还要看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比如下水道等;看一个城市的规划是否合理,不仅要看楼间距、绿化程度,还要看人们需要的地方,比如给排水系统。
世界风云变幻,日异月新,每天都发生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造出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
职业规划论文1500字篇1 前言 俗话说的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和一个完整的人生规划,在这个竞争压机如此巨大的社会中我们注定将会是社会的淘汰品。 每一秒我们都在面对一个崭新的生活。机遇和挑战无处不在,成功,它来自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因为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的,而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张健健的主要论文涵盖了城市设计与规划、公园景观设计、高校校园景观设计以及历史园林艺术等多个领域,其研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
园林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同时受到行政管理的非理性干预、对古典园林手法现代诠释能力的缺乏、设计时不合理的限制、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园林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当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规划设计考虑片面,缺乏地方历史文化特色。
傅凡在学术领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涵盖了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环境研究等多个主题。2011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中国园林》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城市中心绿轴的慎行观点(Vol.27/7)以及对‘清风明月’的再解读(Vol.27/1)。
本文从节约型园林的内涵与特征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成功实践与先进理论的基础上,探讨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与方法。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提出城市园林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自净能力的系统,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基于嫁接理念的皖南古村落景观整治规划【J】在2007年10期的《城市规划》上,李春涛与汪兴毅合作,探讨了如何运用嫁接理念进行古村落景观的可持续整治,深入分析了其规划策略,论文篇名为《城市规划》, 93-96页。
城市园林绿化在保护城市环境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园林绿化工作不仅涉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还包括通过人工生态系统建设,实现城市自然空间的合理再生和持续利用。 城市园林绿化是确保城市生态效益发挥、推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因素。